今天,当我们翻开马克思在17岁时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字里行间涌动的理想主义光芒,跨越两个世纪依然震撼人心。这篇充满哲思与激情的文章,不仅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启蒙的见证,更是新时代青年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指引。
马克思在文中深刻指出,青年选择职业应超越物质诱惑与虚荣,以“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为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不是冲突的,而是统一的。“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一经典论断在当下消费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抬头的社会语境中,如一记醒世警钟。在“躺平”与“内卷”的争论中,在“热门行业”与“冷门岗位”的抉择间,新时代青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职业生态。正是这种复杂,更需要我们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力量——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载体。
文中强调的“尊严感”同样具有时代价值。他认为,职业的尊严在于“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而非成为“奴隶般的工具”,“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职业选择要考虑到职业的创造性、道德性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选择那些能够让自己保持尊严、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职业。今天,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智能化变革加速演进,社会职业形态日益多元,“斜杠青年”“灵活就业”成为职业常态和普遍现象,但职业尊严的本质始终未变。社会上少数为追求流量无底线的行为,看似“自由”实则丧失职业尊严;而那些众多坚守工匠精神、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却能在平凡中书写着职业荣光。这启示我们青年,职业选择不在于光鲜的外表,而在于对责任的坚守、对价值的追求和对尊严的捍卫。
此外,马克思提出的“谨慎选择”与“能力适配”原则,对当代青年也极具现实意义。“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马克思告诉我们,“谨慎选择”需要通过冷静研究,全面了解职业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困难和责任,然后再做出决策。在“能力适配”上,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且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这里强调了正确评估自身能力与职业适配性的重要性。当今时代,面对复杂多样的就业市场,部分青年在职业选择上,缺少认真研究社会需求、职业特点以及个人兴趣、能力素质等内外部因素,存在盲目跟风随大流或过度焦虑很迷茫的现象。从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告诉我们,在职业选择时既要怀揣理想,也要脚踏实地,要充分考量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将个人专长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这不是对职业理想的妥协,而恰恰是实现职业理想的科学正确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关怀青年成长。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了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又给新疆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对新时代青年而言,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学习马克思把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作为职业选择的根本标准,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