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作为安徽科技系统一员,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总体安排,积极投身“三地一区”建设。这是做好当前科技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
强化政治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遵循,也是指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指引。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的战略定位。”要自觉提高站位,主动服务大局,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积极投身“三地一区”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科技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大局同频共振。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产业链条重构纵深演进,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和经济形态深度重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科技创新实践,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贯穿科技创新全链条各领域,转化为推动“三地一区”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找准着力点和关节点。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三地一区”建设在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中的战略牵引作用,构建清单化推进、项目化管理、常态化调度、制度化落实的闭环工作机制,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优化“四链融合”机制,以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焕新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新时代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引领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数据驱动、场景牵引、平台赋能为特点的新型研发范式加速形成,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交叉融合、跨界协作与实时反馈。必须贯彻“四个面向”战略指引和“四链融合”实践要求,构建以战略需求为牵引、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开放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活动从实验室推向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鲜活实践,把安徽基础科学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果,培育孵化更多类似DeepSeek的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
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先进光储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老树发新芽”——传统产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树林变森林”——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雁阵;“小树变大树”——支持“独角兽”“瞪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完善创新资本形成机制。系统总结提炼产业投资“合肥经验”、科技体制改革“合芜蚌试验”、人才集聚“科大硅谷”模式等首创实践,优化完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深入探索政府投资基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安徽路径,打造一支既能够解码和承接国家战略、又具备市场对话能力的技术经理人和产业投资人队伍,畅通“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良性循环的成果转化通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聚力破解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重大科技任务统筹布局,以组织化方式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
加快探索新兴科研组织范式。在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传统的“定标比超”式科技评价体系,以及注重单点突破、忽视创新生态的科技治理体系已难以适应形势要求。挺进“无人区”的前沿性探索、另辟蹊径的颠覆性创新、成果转化的高风险试错等,都需要开展体系化协同化的重大科研攻关和产业创新。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探索形成具有敏捷响应、多元包容、开放共享特征的新型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形成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强大合力。
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引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完善长期资本投入保障机制,系统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推动各类优质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高效集聚,全面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