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安徽考察,每次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并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4年在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建设的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立足“三农”工作实际,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根据组织安排,我去年从省里来到滁州定远的农村一线挂职锻炼,参与“河头·水乡”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的建设,亲历了河头村从小村庄到和美乡村的蝶变过程,深切感受到了河头村党员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团结一心、求变图强,绘就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蓝图的每一帧生动写照。现在的河头村,已经从曾经基础落后的小村庄,俨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绘就了农文旅融合新蓝图。
创新走好改革发展的变革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亲临安徽考察时,就深入滁州小岗村调研,强调“要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同处于农村改革发源地滁州地区,改革创新始终是镌刻在河头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河头人主动识变求变,组团来到浙江桐庐、安吉等地,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索农村共同富裕之路。经过考察研判,村“两委”决定将河头村实际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相结合,打造“河头·水乡”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蓝图一旦绘就,河头人干事创业也就更有奔头。在炉桥镇党委的支持帮助下,“河头·水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如期完工,招商运营有序推进,并在全县集中观摩活动中获得好评。
始终坚持农业为本的基础地位。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这一重要论述,为河头村下大力气发展特色产业吃了颗“定心丸”。农文旅融合新蓝图,“农”字是排在首位的。作为传统农业村,河头村始终以做实基础农业为首要任务,在原有水稻、玉米种植基础上,引进草莓、莲藕、芡实、小龙虾等特色种植养殖业,总面积已达3900余亩,为“河头·水乡”项目后期的采摘、研学等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科学技术也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村“两委”深知科技对于农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在炉桥镇党委的帮助下,积极对接省农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邀请专家团队到村开展技术指导和专题讲座,通过专业指导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最终为“河头·水乡”项目保驾护航。
特别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涵养。文化是农文旅融合项目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村“两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掘“侯家寨遗址”、“双丝带”黄梅戏曲、清朝“定文章”等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河头·水乡”项目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安徽再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村“两委”广泛发动村民建言献策、贡献素材,最终收集到同盟会成员方绍舟、抗美援越烈士“唐氏三杰”等红色事迹,进一步拓展了村红色资源库。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利用。村集体以“河头·水乡”项目为契机,对规划区内原2排17间青砖瓦房进行保护性开发,改建成村史馆和农特产品展示馆等6个场馆,既增加了业态,也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在干事创业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安徽时再次强调,“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河头·水乡”项目建设过程中,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冲在前面的始终是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时,党员干部带头除杂草、清垃圾;协调处理项目施工矛盾时,党员干部主动摆事实、求化解;在涉及集体事项决策时,党员干部广宣传、做工作……正是由于党员干部始终牢记自身职责,主动担当作为,“河头·水乡”项目建设才能如期完成,河头村群众才能迎来发展的新阶段。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前行,以更大干劲和更实作风,在江淮大地上继续书写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作者系省委党校2024级公共管理研究生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