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以文化为柔性引擎驱动社会多元共治

作者 李梦洁
2025-01-17  浏览量:24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正迈向新阶段。当前,社会治理领域依然存在多元主体协作不畅、治理手段单一、应对新型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提出“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往的社会治理更重制度,但文化犹如一种隐匿于社会肌理之中的柔性力量,能够通过价值塑造、观念传播、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在多元主体之间编织起一张无形却强韧的意义之网。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多元共治格局形成,能够弥补现有治理短板,提升社会治理成效与水平,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文化认同凝聚多元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主体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文化认同,正是将这些不同主体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化认同,正是这“合异”之美的体现。在共同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观引领下,不同社会主体能够超越利益分歧,形成一致的行动目标与价值取向。这种一致性的形成,有助于消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共处,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挥文化认同在凝聚多元主体方面的作用,需要在面和点上协同发力。在全社会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注意宏观叙事、微观叙事相结合,主流媒体、学校教育、城市空间等多渠道相融合,传统手段和VR、AR技术相配合,让多元主体在互动任务与故事线中深度领悟其内涵,沉浸式感受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不同地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如文化创意街区、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定期举办多元文化交流集市、文化主题沙龙等活动,开展社区文化传承活动,增强居民归属感。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促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交流协作,消除隔阂,凝聚文化认同,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奠定基础。

以文化创新激发治理活力

文化创新,是指人类在继承本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对旧的落后腐朽文化模式和系统进行改造、扬弃,并创造出新质文化的过程。它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最基本文化形态内部某些要素的变革重组和发展变化,本身就蕴含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更新与升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创新,正是这“日新”精神的体现。在多元共治格局下,文化创新不仅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能够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形成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不断为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实施文化创新以激发社会治理的新活力,需要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构建创新平台需政府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企业,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如设立文化科技创意园区,给予入驻企业政策优惠,汇聚各方资源。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演艺等领域,率先使用各种新型技术,提升体验感。以科技助力文化品牌塑造与产业集群构建,围绕核心品牌整合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如以动漫为核心的集聚效应,既促就业、增经济动力,又借智能管理系统优化园区运营,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便捷化,提升治理效能。

以文化服务满足人民需求

文化服务,本身就是构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满意度。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文化服务,正是这“以民为本”理念的体现。好的文化服务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满意度至关重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居民可以拓宽视野,增进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邻里和谐,为社区治理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优化文化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满意度,需要在广度、深度与精度上着力。广度上,依据区域人口分布规划文化设施布局,如在新建社区配建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老旧社区改造升级现有文化场所,增添智能导览、舒适休息区等设施并优化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深度上,打通各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开发并不断优化相关App,定期发布文化活动预告、文化服务项目介绍,设置奖励吸引居民参与体验分享。精度上,借助大数据分析居民文化消费记录、社区调研反馈等,为不同年龄、职业群体定制专属文化套餐,如为老年人开设传统技艺传承班,为青少年打造科技文化体验营,以此提升人民群众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以文化引领塑造社会风尚

文化引领,是指在社会治理中,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多元共治、和谐包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这一过程中,文化不仅是治理的手段,更是治理的目标和结果。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文化引领,正是这“润内养德”之道的体现。用先进文化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挥文化引领在社会治理中的效能,需妥善处理好文化引领和党建引领的关系。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多元共治的合力。而文化引领,为党建引领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支持。用文化引领为党建聚魂,可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故事分享会、党史展览进社区等,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同与信任,提升政策接受度。用党建引领文化正确走向,党组织凭借组织与资源优势,深入调研民众文化需求,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开展党员先锋文化行动,带动群众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承,防止文化偏差,为文化引领注入强劲动力,双向协同助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文化教研部;本文系2023年校(院)科研创新工程项目“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逻辑和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GCXKJC202328】

上篇:没有了
下篇:发挥革命精神在安徽省域现代化建设中的动力作用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