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国家与革命》的当代启示

作者 王 越
2025-01-16  浏览量:226

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和解读《国家与革命》,以革命斗争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风险和挑战,克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更大的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岁月深处的思想火种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总有那些沉淀在时光深处的时刻,思想的火种在黑暗中悄然点燃。1917年的俄国大地,沉重的社会矛盾积蓄着难以遏制的能量,仿佛地壳深处的岩浆,随时可能喷薄而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编织着“阶级调和”的华丽辞藻,试图用甜言蜜语掩盖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他们粉饰太平,声称“秩序来自阶级的和谐共处,而非统治与压迫”。这种论调犹如春风化雨般温柔,却暗藏着麻痹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毒药。“考茨基主义”者们虽然承认国家具有阶级属性,却刻意回避暴力革命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他们推崇和平改良的幻想,妄图用“温和演进”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然而历史教训证明,任何试图回避暴力革命的主张都无法真正解决无产阶级面临的根本问题。和平改良的道路是一条幻想之路,它只会延缓革命的进程,让无产阶级在幻想中消磨斗志。

在这个命运的关口,列宁以锋利的思想之剑,剖析着笼罩在国家本质之上的层层迷雾。他亲身经历了俄国人民在“二月革命”胜利后的困境,目睹了工农大众在所谓“民主”的幌子下依然饥寒交迫的现实。临时政府华丽的外衣下,掩藏着对劳动人民赤裸裸的压迫。这种血与泪的现实推动他写下了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为即将到来的“十月革命”点亮了思想的明灯。二月革命后的俄国,表面上摆脱了沙皇专制,实际上人民的处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农民依然缺少土地,工人仍在苛刻的条件下劳动,战争继续消耗着国家的资源。人民渴望和平、土地和面包,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法也不愿满足这些要求。这种深刻的社会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真理熔炉中的思想之光

《国家与革命》宛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着国家机器的内在本质与历史宿命。这部著作分为六章,构筑起一座严密的理论大厦,深入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其历史命运。每一章节都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与革命问题的不同维度。从国家的产生到其必然消亡,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共产主义社会,作者以严密的逻辑展开论述,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这部著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当时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有力批驳。

列宁以冷静而深邃的思考,揭示了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指出,国家并非上天赐予,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又催生了私有制,裂变出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机器。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阶级统治的烙印,它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绝非调和阶级矛盾的中立机构。这种认识击碎了资产阶级散布的“阶级调和论”的虚幻泡沫。在原始社会,人类群体依靠简单的习俗和道德维系社会秩序。但随着私有制的确立,社会分化为有产者和无产者,国家应运而生。它不是从天而降的永恒存在,而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国家观时,列宁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升到了崭新的理论高度。他认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又肩负着对反动势力的专政职能,为劳动群众开辟了通向自由解放的道路。这种双重属性使其区别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形式,成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国家形态。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打破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面纱,指出所谓的“纯粹民主”根本不存在,任何民主都带有阶级性。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这种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专政。

著作深刻指出,在从资本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漫长历程中,无产阶级专政承担着艰巨的双重使命:在政治领域摧毁剥削阶级的反抗;在经济领域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一个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历史进程,直到最终消除一切阶级对立、实现真正的按需分配,国家才会逐渐走向自然消亡。这种远见卓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到发展生产力,从镇压反抗到教育改造,无产阶级专政肩负着复杂的历史任务。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经历艰苦的斗争。但只有经过这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深处的永恒启示

百年沧海桑田,《国家与革命》依然绽放着真理的光芒。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这部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着历史的经验,又指引着未来的方向。时代在变迁,但真理永恒。这部著作所揭示的国家本质、革命必要性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重温这部经典更显其价值。

列宁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犹如指针般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这种领导绝非简单的行政管理,而是一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构建完备的治理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这种转化过程充满艰辛,却蕴含着无限希望。从政治建设到经济发展,从文化繁荣到社会进步,党的领导贯穿始终。这种全面领导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它体现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上,体现在改革措施的落实中,体现在各项事业的推进过程中。这种领导既要把握方向,又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革命精神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永恒动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呼唤我们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面对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保持坚定的勇气和担当,又要掌握灵活的斗争艺术。这就像行走在山路上,既要保持坚定的方向,又要根据地形调整步伐。在涉及根本原则时坚如磐石,在具体实践中灵活机动,在斗争中不断提升能力和智慧。斗争是一门艺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结合。当前,我们面临的斗争领域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复杂。从意识形态领域到经济领域,从国际竞争到国内改革,都需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把握斗争规律。我们要学会在斗争中成长,在挑战中提高,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科学文化教研部】

上篇:编者按
下篇:太湖县委党校:优化现场教学 提升培训质效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