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的若干思考

作者 刘庆宝
2022-11-23  浏览量:3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部署,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伟大奋斗中来。

   深刻认识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新”在哪里。一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省也如此。当前,我省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让安徽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扬帆起航砥砺前行。二是树立人才发展的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这些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精辟概括“: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这些精辟概括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巨大成就和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的科学指南和强大动力。三是明确新的战略目标。省委书记郑栅洁在去年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省内外发展大势和人才发展规律,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作出的新的战略谋划。

   认真分析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难”在何处。放眼长三角地区,安徽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实力较弱。尽管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我省经济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2020年我省人均GDP只是上海的41%、江苏的52%、浙江的63%。经济实力不强导致安徽人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突显,成为安徽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面临的最大现实短板。二是人力资源质量总体不高。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因此,一个区域的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水平状况往往决定着该区域人才规模的大小与人才质量的高低。我省人力资源质量总体不高,主要表现在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上。2020年我省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位居长三角地区首位,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口拥有量处于末位,总体上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三是人才结构不优。衡量省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不仅要看其数量和质量,还要看其结构,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要看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大体上是否相匹配,因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高素质劳动者(人力资本)与之相匹配,否则将导致物质资本不能充分运用、先进技术不能有效实施。仅就我省的一二三产业发展与就业情况来看,这些年来我省第一产业在全省生产总值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2020年底已降至8.2%,而就业人员构成中,2020年第一产业为25.1%仍处于较高比率,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不相匹配现象十分突出。

   积极思考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路”在何处。一是构建党委领导协调联动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各级党委统揽全局作用,形成健全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强化县市区“第一责任”“直接责任”,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全覆盖考核,形成人才工作同频共振的合力。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化、市场化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及技能大赛作用,形成“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人才评价机制。同时推动人才双向流动。支持人才在高校院所和园区基地或企业双向流动,构建“创新在高校院所,创业在园区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另外还应加大柔性引才工作力度。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对引进顶尖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对用人主体实行引才激励政策。三是高规格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平台。深化拓展“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即进一步建设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加快建设安徽省实验室和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合作搭建“大院大所”。支持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知名跨国公司实验室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科学家工作站、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四是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技工强省建设步伐。激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加强引导。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拓宽培育途径,创新培育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通过分类认定,把本土人才“挖”出来;通过搭建平台,把本土人才“聚”拢来;通过引导扶持,让本土人才“动”起来;通过引领指导,把本土人才“带”起来;通过重视鼓励,使本土人才“香”起来。五是积极推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抓住机遇,深化战略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高校院所和企业等机构的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放大G60科创走廊协同发展的先行先试效应,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布局建设芜湖、宣城、合肥人才创业园等一批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协作等。推动省域内城乡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强县市区在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人才合作交流;支持人才“飞地”发展;引导优秀人才到省内艰苦地区服务工作等。六是高层次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外国人才小镇,扩大人才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合作。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步伐;搭建更多国际性创新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海外人才联络站和人才基地建设。(作者系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上篇:没有了
下篇:“做优”乡村振兴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 2022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TOP